近期,在深圳一场座谈会上,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国家人工智能基金筹备组副组长张建华在会上透露了国家人工智能基金最新进展——基金存续期13年,将围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开展投资布局。这一顶层设计与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形成共振,据IT桔子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一级市场融资整体规模从2015年的300.7亿元扩张至2024年的1052.51亿元,实现3.5倍增长。
在此背景下,中国已构建起央地协同的基金矩阵支持体系。国家层面通过千亿级母基金强化战略引领,地方政府则结合区域优势设立人工智能相关基金或政策,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形成了从基础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价值链条,为万亿级市场规模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提供了系统性支撑。
国家大基金三期作为产业投资的重要风向标,其投资布局具有深远意义。
国家大基金三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5月24日正式成立。从股东来看,财政部是大基金三期的最大出资方,出资额为600亿元,持股比例为17.4419%;国开金融出资360亿元,持股比例为10.4651%;上海国盛出资300亿元,持股比例为8.7209%;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各出资215亿元,持股比例均为6.25%;交通银行和亦庄国投各自出资200亿元,均持股5.814%;其他出资方还有深圳鲲鹏资本、北京国管、国投集团、中国烟草等。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六大银行均为首次参与大基金出资,同时也是商业银行资金首次进入大基金。
早在今年1月1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牵头,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该基金总规模为600.6亿元人民币,存续期13年,采用合伙制,国家大基金三期出资600亿元,是基金唯一的有限合伙人;国智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承担基金管理人职责。基金将围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开展投资布局,覆盖算力、算法、数据和赋能应用等各环节,遵循“适度投早、投小、投前沿”策略,兼具产业投资与创业投资属性。这意味着,国家大基金三期将从底层技术到应用场景,全方位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加速技术突破与创新成果转化。
张建华表示,未来,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的监督指导下,用好有限资金,紧盯关键环节,发挥耐心资本作用,努力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要素保障。
在中央顶层设计引领下,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布局,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形成配套举措,结合区域产业禀赋打造差异化发展路径,与国家级基金形成梯次化布局。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合力,正在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场景应用的完整资金支持链条,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培育提供多层次支撑。
北京市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以千亿级政府投资基金(存续期15年)构筑AI创新生态,北京市目前汇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2400家,占全国近四成,其中孕育36家独角兽,占全国半数,基金锚定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同时,北京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国际合作,并加快场景开放与规模化应用,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落地 。
上海积极布局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总规模达 1000 亿元,其中规模225亿元的人工智能母基金于2024年落地徐汇区,重点投向智能芯片等领域,推动 AI 产业创新发展。此外,上海市政府印发措施,支持AI融合赋能,评选细分专用模型给予补助,支持大模型企业设立产业生态基金,推动AI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与创新。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在科技前沿的广东,省级政府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通过省创新创业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项目,注资超230亿元。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在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算力、芯片和大模型是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基础底座。有了大模型,就需要在具体场景中去支撑应用。广东省高度重视打开应用场景的市场需求,协调了教育、医疗、安全等部门共同开拓场景。广东将支持更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在技术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商业化等方面不断突破,持续推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深化“机器人+”场景应用。
近期杭州出台《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提出,目标到2025年,全市投向人工智能的产业基金组建规模突破1000亿元,要建设对标国际顶尖水平的开源社区,打造自主可控的AI开源技术生态。另外,还谋划推进国家具身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建设,推进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标准建设,加速“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软硬件综合集成方案在真实应用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苏州积极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今年以来,苏州正在由苏创投牵头筹建的各类专项产业基金、人才基金等总规模近千亿元,其中,1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基金、100亿元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是对今年苏创投围绕人工智能领域拟新设系列相关产业基金的整合,,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今年年初《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正是为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城市。根据规划,2026年苏州将新增1.2亿元专项资金,精准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应用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这些基金的设立意义重大,不仅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直接资金支持,还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政策导向层面,不同类型的政策导向使基金发挥着差异化且关键的功能。
在创新驱动型政策导向下,基金着重投资AI初创企业的早期研发项目。这些项目聚焦于攻克前沿技术难题,例如新型神经网络架构的探索、高效算法的优化等。通过对这类项目的支持,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长远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产业集群培育型政策导向,此类基金聚焦于完善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致力于提升本地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构建起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导向,相应的基金在吸引高端人才投身人工智能领域、培养本土专业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它们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打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才根基。
然而,在基金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保持理性与审慎至关重要。
其一,谨防盲目跟风投资,以免引发资金浪费和产业泡沫。各地需依据自身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以及市场需求,精准明确人工智能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此举既能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与恶性竞争,又能促进产业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其二,强化基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高效合理,切实投入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完善监管机制,严格审查资金流向与使用效益,防止资金滥用,保障资金精准助力产业核心环节的突破与升级。
其三,重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促进知识创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无缝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基金投资回报率,进而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在全球 AI 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国家大基金三期与各地专项基金持续投入、精准施策,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广泛拓展应用场景。随着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传统产业,赋能其转型升级,正在催生出众多新兴业态和创新商业模式,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
宝利投资作为一家专业的投资服务企业,始终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等硬科技领域,以全周期、专业化的投资服务,深度赋能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未来,宝利投资将继续以全周期、专业化的投资服务,深度赋能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