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利专栏 | POLYSOAR SPECIAL COLUMN

国产工业软件,崛起正当时

在全球智能制造加速演进的进程中,工业软件已成为连接设备、工艺、管理与服务的核心枢纽。
2025年06月23日

在全球智能制造加速演进的进程中,工业软件已成为连接设备、工艺、管理与服务的核心枢纽。

麦肯锡指出,2030年先进制造市场将实现自动化革命,其核心标志是智能工厂完成IT/OT技术栈的全集成,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高度依赖工业软件体系的深度赋能。从底层设备控制到顶层战略决策,工业软件贯穿制造全流程: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构建生产控制的“数字骨架”,MES(制造执行系统)与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形成业务协同的“神经脉络”,而工业AI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则构成智能决策的“大脑中枢”。

中国工业软件市场正处于规模扩张与技术突破的关键期。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其中工业软件作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增长率达到18%。特别在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制造领域,工业软件已成为企业构建技术壁垒的核心抓手,锂电生产线的工艺参数优化、半导体晶圆制造的良率提升,背后都是工业软件算法与行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三大技术趋势重构工业软件生态

1.平台化:从“烟囱式开发”到“统一数字底座”

传统工业软件基于ISA95分层架构形成的“系统孤岛”正被平台化架构彻底颠覆。麦肯锡调研显示,69%的工业企业已将数字化解决方案作为自动化工作的重要一环,而“平台+应用”模式成为主流选择。通过构建标准化的数据模型框架,实现对多元异构数据的系统性治理与规范化整合,有效提升数据应用效能。软件定义的智能制造平台正形成新的技术范式:以模型驱动设计替代传统代码开发,通过“模型+数据+服务”的架构,使应用开发周期缩短50%以上。

2.敏捷化:低代码开发与虚拟化技术重塑工程效率

生成式AI与低代码技术的融合,正在打破工业软件的开发门槛。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虚拟化PLC将实现IT与OT的深度融合,程序员可通过云端平台远程调试控制程序,使产线切换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更具革命性的是“全生命周期工具链”的普及:从设计阶段的数字孪生建模,到生产阶段的实时仿真优化,再到运维阶段的预测性维护,工业软件正构建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敏捷服务体系。

3.智能化:工业AI智能体驱动决策升级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催生工业智能新范式。在半导体晶圆制造中,通过融合设备传感器数据、工艺参数数据与质量检测数据,工业AI智能体可将良率预测准确率大大提升。这种智能体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基于机理模型的确定性决策、基于数据训练的预测性分析,以及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优化能力。生产全过程仿真技术则让“数字试错”替代物理试错,试验效果大大改善,研发成本也显著降低。

国产化进程:从“可用”到“好用”的突围之路

中国工业软件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5年工业软件国产化率已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5%,其中经营管理类软件国产化率达70%,但研发设计类软件仍仅10%,呈现"管理强、研发弱"的结构性特征。

(一)细分领域技术突破与国产化进展

DCS系统:在电力、石化等流程工业领域,国产DCS系统凭借毫秒级实时控制响应能力与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已突破60%,成功打破西门子、横河电机等外企在大型控制系统领域的长期垄断。技术层面,国产系统实现了催化裂化装置等关键工艺的全流程优化控制,使轻质油收率平均提升2-3个百分点。

PLC系统:小型PLC国产化率超20%,在纺织机械、包装设备等离散制造场景实现批量应用;中大型PLC在新能源行业取得突破,通过高精度运动控制算法,实现极片切割设备±0.05mm的工艺控制精度,满足锂电、光伏等新兴产业的产线自动化需求。

工业AI软件:国产预测性维护解决方案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基于振动频谱分析与深度学习算法,故障识别准确率超90%,已应用于水泥、冶金等流程行业,帮助企业将关键设备故障率降低30%以上,年均节约维护成本超千万元。

(二)研发设计类软件的技术瓶颈与突破

CAD/CAM工具:国产软件在航空航天、汽车设计等高端领域仍存在技术短板,复杂曲面建模精度与国际主流产品(如CATIA、UG)存在代际差距,尤其在航空发动机叶片、汽车覆盖件等复杂零部件的正向设计中应用受限。

CAE仿真软件:多物理场耦合计算能力不足是主要瓶颈,在汽车碰撞仿真、航空发动机燃烧模拟等场景中,国产软件的计算效率与结果精度较ANSYS、ABAQUS等产品存在显著差距。但技术突破正在加速。部分厂商通过云原生架构与AI加速算法,将汽车碰撞仿真计算速度提升10倍以上,已进入国内主流车企的研发供应链体系。

企业突围策略:构建工业软件驱动的智能生态

在技术革新与国产化进程带来的重大机遇面前,制造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从以下四个关键维度着手,全方位构建自身的工业软件能力体系。

(一)平台架构重构:打造“工业软件中台”

传统的“点对点”集成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信息流通不畅、数据难以共享、系统扩展性差等,已无法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企业应积极构建“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的三位一体架构。

数据中台负责对企业内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设备终端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清洗、整合与治理,通过建立符合ISO 15926工业数据标准的统一数据模型,对设备、工艺、质量等关键数据进行标准化定义,实现数据的“一处定义、全局复用”,为企业数据分析与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业务中台则将企业通用的业务能力进行沉淀与封装,形成可复用的业务服务模块,如订单管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等,提升业务流程的执行效率与灵活性。

技术中台集成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能力,为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的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确保系统的稳定性、高性能与可扩展性。

(二)场景化应用落地:从“技术驱动”到“价值驱动”

企业在部署工业软件时,应秉持“价值驱动”理念,优先聚焦投资回报率(ROI)高的核心业务场景。对于流程型企业,先进过程控制(APC)与实时优化(RTO)应用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着力点。通过APC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精准控制,结合RTO技术根据实时工况对生产流程进行动态优化,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与原材料浪费。据行业数据统计,在化工、钢铁等流程行业,成功部署APC与RTO系统的企业,其核心生产装置的能耗平均下降6%-8%,产品优质率提升5%-10%。

离散型企业则可从提升设备综合效率(OEE)入手,借助设备健康管理软件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合理安排设备维护计划,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三)生态协同创新:融入开放技术体系

工业软件市场的竞争,本质上是生态系统的竞争。企业应积极选择支持OPCUA、MQTT等国际通用开放协议的工业软件平台,确保不同厂商设备、系统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与互操作性,避免被单一供应商技术锁定,增强自身供应链的弹性与安全性。同时,企业需主动融入开放的技术生态体系,例如参与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开源社区等组织的开源项目。

(四)人才体系重塑:构建“工业+数字”复合能力

随着工业软件在企业生产运营中的深度应用,对既懂工业业务流程、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企业应针对性地设立工业数据分析师、工业AI算法工程师、工业软件架构师等新型岗位。

工业数据分析师负责从海量工业数据中挖掘有价值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工业AI算法工程师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质量预测、设备故障诊断等;工业软件架构师则负责规划与设计企业工业软件系统架构,保障系统的稳定性、扩展性与安全性。为满足人才需求,企业可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在2030年迎来跨越式增长,工业软件将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随着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将在流程工业控制、离散制造优化等领域形成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更关键的是,工业软件与AI、5G、数字孪生的深度融合,将催生“软件定义制造”的新范式,从产品设计到工厂运营,工业知识将以软件为载体实现大规模复用与进化,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规模红利”向“知识红利”跨越。

对于企业而言,当下正是布局工业软件能力的战略窗口期。智能制造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持续重构”,而工业软件正是这一重构进程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重视以工业软件为核心构建数字能力体系,企业更有可能在“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挑战中,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宝利投资作为一家深耕投研服务领域的专业企业,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量子计算等硬科技赛道持续发力,凭借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为众多科技创新企业量身打造全方位专业服务。今后,宝利投资将聚焦工业软件这一国家战略领域,以专业能力助力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国产工业软件迈向高端化。